今年3月,在云浮市云安区举办的首届陈璘民俗文化周开幕式上,余学英作为海外嘉宾代表受邀上台分享。作为陈璘后裔15世孙的妻子,因为陈璘文化,余学英与云浮结下了十余年的不解之缘。
出生于四川,在广州与丈夫结识,后又随丈夫到韩国定居生活,其后余学英致力于围绕陈璘文化促进中韩国际友好交流,担任了海南郡政府名誉国际合作官、云浮市侨联第五届委员会顾问等职务。她说:“从接触到陈璘将军的故事开始,我可能这辈子都难以与之分离。”
▎机缘之下,认识陈璘文化
2003年,余学英在广州工作,一次在钓鱼场游玩之时,刚好结识了从韩国来此拜访亲戚的丈夫。余学英回忆说:“当时丈夫的汉语十分蹩脚,自己也不会韩语,两人虽语言不通,但却渐渐产生了感情。”
2006年,两人会见了双方父母,其后便结婚一同回到韩国定居。直至此时,余学英都并不知道丈夫是陈璘后人。到韩国生活,对余学英而言首要之事就是学习韩语。
在学习韩语的过程中,余学英偶然接触到了陈璘将军的故事,回家后她便与丈夫分享了此事。丈夫立马兴奋地说:“我就是陈璘将军的后裔呀!”随后便滔滔不绝地与余学英讲起了先祖的事迹。
陈璘像
明朝万历年间,朝鲜半岛遭到倭寇入侵,万历皇帝应朝鲜国王请求,出兵援助。明将陈璘率兵出征,作为此次战争中明朝水军的统帅,屡次率军击败倭寇。特别是1598年的“露梁海战大捷”,坚决指挥中朝联军成功重创倭寇海军残存的有生力量,对最后结束七年艰苦的援朝抗倭战争有杰出贡献。《明史》对陈璘“论功居首”的评价,也说明了他在此次战事中的重要性与功绩之大。
其后,陈璘又回到国内平定西南播州叛乱,一生立下赫赫战功。最后陈璘落籍东安县(今云浮市云安区),任副总兵兼东山参将镇守一方。清代陈璘子孙因战乱漂海到朝鲜,聚居于海南郡,自此在先祖曾经征战的地方落脚,而余学英丈夫即是这一支陈氏后裔。
在了解陈璘将军的故事后,余学英的第一感受是“此乃英雄将领”,她坦言:“对于陈璘将军的崇拜,并不只是因为丈夫是其后裔,而是对其为保家卫国、跨越万里到异国征战的英雄气概产生崇拜。”同时,也是从那时起,她也对陈璘将军的落籍地——云浮充满了好奇。
▎陈璘文化是两地交流的纽带
2010开始至今,余学英一直在韩国做着推广宣传汉语与中国文化以及促进两国交流的工作。她建立了余学英汉语学院,为韩国当地青少年和成人提供汉语教育培训;创办了飞鹰咨询公司,并担任总经理,为韩国公司到中国开展商业合作提供翻译等服务。
2018年9月,广东云浮陈氏宗亲会开展了寻根联谊韩国行。得知此事后,余学英便主动参与宗亲会人员在海南郡访问的接待、翻译等工作。自此之后,余学英便与云浮的陈氏宗亲建立起了联系。
当年11月,应云浮陈氏宗亲婚宴邀请,余学英从韩国首次来到云浮。余学英说:“在云浮受到众多宗亲的热情接待,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两地就是一家人。”
在这次云浮行中,余学英在宗亲的陪同下参观了陈璘祠堂及照片展览,再一次学习了陈璘文化。作为一名陈璘的子孙后代家族的一员,余学英意识到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去弘扬这种民族精神。
其后,余学英便多次组织或陪同韩国当地政府代表、宗亲会以及企业代表团等到云浮进行交流,也接待了多批云浮访韩团组。2019年10月,余学英带领家族人员与莞岛郡政府访问团同期到访云浮市。此次访问还有一个特别之处,这是余学英丈夫、陈璘后裔15世孙陈再烈首次来到先祖的落籍地。
“一到云浮,他(丈夫)就表现得很兴奋,并对当地的风景、美食都感到很好奇。”余学英笑着谈起了丈夫首次到云浮的表现。
目前,余学英仍然致力于促进两地之间的交往,并与韩国当地政府、历史专家等共同发掘了陈璘将军当年在韩打仗的足迹,追根溯源以填补历史事件细节的空缺。
“我们如今考察基本确定,陈璘将军当年在如今的莞岛郡率水军上岸,丽水市为当年露梁海战的主战场,而在历史上还曾有以陈璘官职命名的都督岛……”余学英表示正是基于这种追根溯源,将更多的城市地点纳入到“陈璘文化交流圈”当中,“以陈璘文化为纽带,我们连成了一体。”
▎认识云浮,讲好陈璘故事
2024年3月8日,云安区首届陈璘民俗文化周盛大开幕,现场举办了《陈公出征》情景剧展演、大型民俗文化巡游等活动。现场,本地小学生还带来“铿锵小璘展雄姿”的表演,余学英感慨:“看到‘陈小璘’充满朝气的表演,我顿感陈璘将军的故事正在续写新篇章。”
借陈璘民俗文化周的契机,云安与海南郡签署国际友好交流意向书,后续将围绕陈璘文化、体育等方面展开合作交流,预计将在今年年底开展两地青少年足球交流比赛。
而在今年1月,韩国陈氏宗亲与丽水市企业家代表及海南郡官方代表访问云浮市活动后,同行旅行社即制定了云浮—新兴—云安—深圳的5天4夜旅游路线,有望今年内实现韩国观光客云浮旅游行的计划。
看着一个个交流活动实施,余学英表示自己充满了自豪感,“我是一个平凡的华侨,因接触到了陈璘文化,因没有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因云浮的人太亲太热情,在促进中韩交流这条路上踽踽前行很多年。现在慢慢被人知道,渐渐被人认可,有如拨云见日。我会继续讲好云浮故事,讲好陈璘故事,让陈璘这座连接两国的国际之桥,带动更多的人了解云浮,认识云浮,走进云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