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云浮聚焦村级集体“造血”能力不足的难题,以行政村为切入口,首创“政银企村”共建模式,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到去年底,全市972个行政村和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超过15万元,为广东破解农村集体经济薄弱难题提供了云浮经验。
▲去年6月,云浮“政银企村共建养殖园”投融资模式入选农业农村部案例选编。图为云浮市云安区富林镇生态养殖小区内,工人在喂养小鸡。富林镇政府/供图
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个难点。自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广东省委将“加快推进村集体经济增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根据5月9日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会的部署,广东要深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改革等改革举措,带动土地等闲置资源、沉睡资产活起来、动起来,激励引导更多资本、人才“进村入乡”,更好赋能县镇村高质量发展。
去年12月,广东省委深改委评选发布了20个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供各地学习借鉴。当前,广东各地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持续激活村集体的“造血”功能,让一个个乡村“活”起来。
创新“政银企村(户)”共建模式
破解村级集体“造血难”困境 云浮地处粤北,在广东的经济版图中体量较小,基础相对薄弱。特别是农村地区,由于资源稀缺,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是一个突出短板。这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具有代表性。 云浮共有行政村847个、社区125个、自然村8169个。2021年,全市有602个行政村集体收入低于10万元,占71%。其中收入低于1万元有138个,占16%;零收入的有95个村。2022年,自然村中有6068个年经营性收入为零,占74.3%。 “过去,我们一直在努力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但大部分村集体经济依赖补助收入,没有内生动力,改善效果也不明显。”云浮市农业农村局政策法规改革科科长叶晓丽说道。 破解村级集体经济“造血”能力不足困境,势在必行。 破局的关键在于“反弹琵琶”。2021年末,云浮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云浮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攻坚行动方案》,从行政村一级切入推行“政银企村”共建养殖小区模式,全面发起村级集体经济“砍尾”攻坚行动。 自此,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热潮,在云浮迅速铺开。 截至目前,包括富林镇养殖小区在内,云浮市建成了17个“政银企村”共建养殖小区。2023年,这17个养殖小区收取收益共7207.69万元,计提财政折旧,扣除银行还本付息、税费、运营成本等费用后,分配收益为4848.67万元。 此外,各行政村还根据实际入股农业产业园、循环经济环保项目、智慧停车场等项目。加上“政银企村”共建养殖小区项目,目前云浮市纳入发展行政村(社区)级集体经济项目共27个,总投资15.64亿元;共收取收益1.01亿元,已分配收益7573.97万元。 “这些收益已全部划拨至行政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全市972个村和社区集体收入全部达到15万元以上。”云浮市农业农村局原党组成员、一级调研员谭雪龙说。 “项目的发展不仅可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还可以带动村民就近就地就业,助推乡村振兴。”叶晓丽说。就拿这17个已经实现投产的“政银企村”共建养殖小区项目来说,就带动了3771户农民就近就地就业,户均增收1.8万元。 深化改革,盘活乡村沉睡资源 去年6月,云浮“政银企村共建养殖园”投融资模式入选农业农村部案例选编,并在全国复制推广。 在叶晓丽看来,云浮探索推行的“政银企村(户)”共建模式,通过明晰的产权、合理的杠杆、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经营、可持续机制、低风险运行,不仅调动了各方积极性,实现共赢发展,而且通过监管和引导相结合,充分规范各方的权、利、责,构建起镇村发展的长效长治机制。 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到,“云浮等地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方式,全省基本消除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集体经济薄弱村”。 云浮的探索,是广东各地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