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稻谷金黄,瓜果飘香,稻虾上市,丰收的画卷在六都广袤的大地上徐徐展开。近年来,六都镇依托自身资源禀赋,筑牢农业“耕”基,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全力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绘就现代农业好“丰”景。
一是“唤醒”撂荒耕地,焕发粮田生机。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要求,全面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推深做实“田长制”,加大耕地保护的宣传力度,今年以来开展系列田长制培训、耕地保护宣传活动共16场。目前,六都镇耕地保有量为15389.6亩,守住了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3864.50亩的任务,并盈余1525.1亩。扎实推进撂荒地整治工作,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在庆丰村委兴隆村盘活闲置土地58亩种植生姜,在庆丰村委安乐村盘活70亩撂荒地建设茄子基地,在谷塘村打造40亩“菜篮子工程”生产基地,让“沉睡”的土地再焕生机,让撂荒地变成“致富田”。
二是建强高标农田,筑牢农业“耕”基。通过土地平整、渠道衬砌、田间道路铺筑等工程措施,建成高标准农田,为农田增效、粮食增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六都镇已完成1.17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覆盖佛水、谷塘、富强等9个行政村,完成了辖区1302个高标农田图斑核查,并投资约300万元在上六村、下四村完成1500多亩高标准农田的提升改造工程。此外,在上六村开展了500多亩的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试验,投入100多万元完成了4条自然村农田水利设施工程和庆丰茶子村引水工程,投入1500多万元实施了大河排涝站建设等工程,年内抢抓冬春有利时节清理水塘河道6.2万平方米、清理农田灌溉渠道25千米,切实提升了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创新种养模式,提升综合效益。通过科学的种养结合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农业向高效、生态、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一方面,通过“种养结合”串起循环链。培育广东众兴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牧草种植-肉牛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蚯蚓养殖-有机肥加工-蔬菜种植-预制菜食品加工”种养循环模式,打造肉牛生态种养循环示范样板,该标准化试点项目成功获批立项。镇内500多亩稻田采用“稻虾共生”的种养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效益双赢。另一方面,通过“一地多收”趟出致富路。鼓励群众通过“见缝插针”林下种植麻竹笋,目前全镇麻竹笋种植面积近3300亩。富强村充分利用水稻收割后的“农闲田”种植四籽红衣花生175亩,亩产约1000斤,年产值可达140万元。